特写特讯!蔚来第一季度营收99亿元,经调净亏损49亿元:增速放缓、亏损扩大

博主:admin admin 2024-06-29 18:40:19 451 0条评论

蔚来第一季度营收99亿元,经调净亏损49亿元:增速放缓、亏损扩大

上海 - 2024年6月17日 - 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蔚来今日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蔚来第一季度营收为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6%;净亏损为49.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亏18.1%;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净亏损为49.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亏18.1%。

营收增速放缓,毛利率承压

从营收数据来看,蔚来第一季度营收99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9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8.6%。但这一增速相比去年同期54.4%的增速有所放缓。

蔚来第一季度整车交付量为25,669辆,同比增长20.1%。其中,ES8、ES6和EC6三款车型交付量为20,867辆,同比增长18.6%;新车型ET7交付量为4,802辆。

从盈利能力来看,蔚来第一季度毛利率为16.6%,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蔚来表示,毛利率下降主要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波动以及新车型导入成本上升等因素。

亏损扩大,现金流转改善

蔚来第一季度净亏损为49.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亏18.1%。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净亏损为49.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亏18.1%。亏损扩大主要由于销量增长带来的成本上升以及研发投入增加。

尽管亏损扩大,但蔚来第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2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4.9%。蔚来表示,现金流转改善主要由于整车交付量增长以及预收款项增加。

新车型加速落地,海外市场布局拓展

蔚来第一季度在产品和市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新车型ET7于3月底正式上市,并于4月开始交付。此外,蔚来还发布了全新品牌阿尔卑斯,并推出了首款车型阿尔卑斯A8。

在海外市场,蔚来于3月底在挪威开启交付,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进入德国、荷兰、瑞典等欧洲国家。

未来展望:谨慎乐观,持续投入

对于未来展望,蔚来表示,将继续保持谨慎乐观的预期,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蔚来预计,第二季度交付量为28,000至30,000辆,全年交付量为12.5万至15万辆。

分析:挑战与机遇并存

蔚来第一季度营收和销量均实现增长,但增速放缓、亏损扩大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波动以及新车型导入成本上升等因素给蔚来的盈利能力带来了压力。此外,随着竞争的加剧,蔚来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尽管如此,蔚来在产品、技术和市场方面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随着新车型加速落地、海外市场布局拓展,蔚来未来仍有望保持增长。

造车新势力格局生变:特斯拉均价跌破25万,问界M9成新宠

北京 - 2024年6月17日 - 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4月,国内造车新势力成交均价排名前十为:

  1. AITO问界汽车(39.8万)
  2. 腾势汽车(37.8万)
  3. 理想汽车(35.3万)
  4. 蔚来汽车(31.5万)
  5. 岚图汽车(30.6万)
  6. 阿维塔汽车(30.5万)
  7. 极氪汽车(27.5万)
  8. 小米汽车(26.1万)
  9. 小鹏汽车(25.9万)
  10. 特斯拉(25.2万)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的成交均价排名第十,低于小鹏汽车、小米汽车和问界汽车。这与以往特斯拉被认为是豪华品牌的认知不同。

特斯拉之所以排名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价格下降。**这两款车型是特斯拉的主销车型,在连续降价之后,起售价格都已低于25万元。
  • **特斯拉提供了大量的购车补贴政策。**为了刺激销量,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提供了多种购车补贴政策,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
  • **其他造车新势力的产品力提升。**近年来,其他造车新势力推出了多款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在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服务体验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对特斯拉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压力。

问界汽车的强势表现则得益于其高端SUV问界M9的热销。问界M9由华为和赛力斯联合打造,拥有强大的智能化配置和出色的产品性能,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好评。

**总体来看,**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特斯拉的领先优势正在缩小,其他造车新势力正在奋起直追。未来,国内造车新势力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产品和服务也将更加多元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以下是一些分析人士的观点:

  • 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特斯拉的成交均价下降,表明其在华的豪华品牌形象正在逐渐弱化。这主要是因为特斯拉为了迎合中国市场,推出了多款价格更低的车型,并提供了大量的购车补贴政策。”
  • 另一位分析师则认为:“其他造车新势力的产品力提升是特斯拉排名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其他造车新势力推出了多款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在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服务体验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对特斯拉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压力。”

**未来,**国内造车新势力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谁能最终胜出,还有待市场检验。

The End

发布于:2024-06-29 18:40:1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午间新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